让争议回归讨论空间

  • 2023-08-24 14:41:26

影视、图书中的内容,因有违大众的普遍认知、审美趣味及情感,引发舆论发酵的事件不在少数。近日媒体聚焦的几件事,喧哗之后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向《长安三万里》制片方发律师函,要求对李白与杜甫第一次相逢在洛阳而非长安等进行纠错;电影《志愿军》宣传海报中,为战士李晓配了一张“小丑风”形象照,网友群情激愤;某出版社的一本《世界上下五千年》中,人类初始文明的源头中没有中国,引发读者质疑。

  对创作方作出的声明、解释或道歉,买账的网友却不多。评论区中,一哄而上的情绪化表达、凭一腔热血“贴标签”处处可见。还有一些自媒体趁机带节奏、添乱拱火,这些都对解决问题、回应关切于事无补。

  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需要行业和全社会给予监督、批评,呼唤有益的争鸣,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是推动争议问题回归合理讨论空间。新闻媒体聚焦图书、影视作品引发的相关舆情,是通过事实引导舆论、激浊扬清,促进行业正视问题,重视受众反馈,引起创作警示。大是大非面前,当亮出鲜明立场,抢得舆论先机。争议事件面前,将调查采访获得的真实情况、多种声音呈现出来,只要做得实、有依据、讲情理,就会使人听得进去,带着问号拓展认知。

  引导对争议问题的探讨,是向受众倡导理性思维,以及看问题的多面视角。光明网评论认为,史学会要求《长安三万里》道歉,公道自在人心,待时过境迁,人们对文艺和历史该如何互动会有更清晰的答案。红星新闻评论认为,出版社把中国“踢出”四大文明古国?不妨来一场知识探讨,呼吁理性平和地讨论问题,而不是动辄就挥舞道德大棒,发表所谓的诛心之论,同时提醒出版社避免不必要的误读。

  这些都产生了引导讨论回归客观理性的意义,让理性声音更多地呈现在舆论场,精神文化产品离人民的期待才能更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