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从业者: 传承、发展、热爱一样不能少

  • 2024-06-05 17:16:15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君成、李靖璇发布日期:2024-06-03
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支撑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可以说出版事业的发展依赖人才,不断涌现的年轻出版人才又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分论坛上,三位出版行业骨干的分享受到了行业内外的好评。他们有来自一线的编辑,也有来自一线的教师,虽然职业不同但都是行业中坚力量。从他们的分享中,我们可以发现出版人才的培养在于传承、在于与时俱进,更在于热爱。
年轻编辑需要“传帮带”
上海古籍出版社考古与古文字编辑室主任顾莉丹,入社仅4个月,就参与大型资料性集成图书《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她也因此获得了飞速成长。对此,顾莉丹表示,“传帮带”是上海古籍社的传统,她的成长也因此受益。“在编辑生涯中,我得到了很多前辈学者的关爱,也受到了前辈同事的指教,他们是我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督促者、指引者。”

微信图片_20240605170136.png

在顾莉丹看来,古籍出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学术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从业者具备很高的学术功底和专业技能。其中,学术功底是学校老师赋予的,从业者必须在进入出版社后仍旧关注、了解学术研究的动态和前沿;专业技能则是将学校所学与编辑实践结合而得来,极其注重实践性,这就需要老编辑“领入门”。
古籍编辑的专业学识,在校靠老师,而进社就要靠师傅。因此古籍编辑的大专家,都是从小学徒开始做起的。顾莉丹表示:“上海古籍社的老编审,本身就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大专家’。师傅手把手带徒弟,将自己的审稿经验倾囊相授,这是上海古籍社一直坚持的‘传帮带’传统。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社的很多编辑前辈都被称为‘学者型编辑’,他们是编辑专业性、学术性的巅峰,是我们青年编辑学习的榜样。”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顾莉丹坦言做学问要“板凳甘坐十年冷”,做古籍编辑亦是如此。“但我想说,一个好学的古籍编辑不会,也不应该永远只是小学徒,应该努力抓住时代机遇,逐渐积累,向大学者学习,向老前辈学习,‘就有道而正焉’。”
出版人才要与时代同频共振
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申报的“融合出版与文化传播重点实验室”获批融合出版与文化传播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教授付海钲所在的中传出版学院,于2023年刚刚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下成立。3年多来,付海钲从研究新闻传播转型到一个“全心”“全职”的出版人,也开始了对于出版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探索征程。
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很强,“所以我最初接触出版教学工作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庆幸自己还没与时代脱节。”

微信图片_20240605171954.png

在学校的这些年,付海钲亲眼见证了融合出版如何逐渐成为出版行业的潮流。“我上学时,编辑出版的主流还是纸张印刷,后来有声读物、电子音像出版物慢慢兴起,再到今天融媒体交互出版物成为市场风向标,从新闻传播到数字出版的转型,不单单是‘融合+出版’学科的拓展,更是出版人思维方式的转变。”付海钲表示。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付海钲一直思索如何用数字时代视角去审视出版行业,将实践融合到出版的浪潮中进行人才的培养。在付海钲看来,当前数字与智能技术的融合教育发展观对于科研和实践的推动力非常惊人,而立足本土文化、塑造特色教育是当下学科建设、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教育者首先必须要从办公室走到企业里、走到社会里,探索主题出版与产业创新的双效并重的实践教育新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立足行业的根本是热爱
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郭亚婷顺利进入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担任编辑一职至今。8年的时间,她从新手成长为策划编辑,她策划的图书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个人也荣获“中原文化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对此,她坦言支撑着自己进步的动力就是热爱。

30967900_72198258-4e04-47a9-8cb0-e41f9e9780aa.jpeg.jpg


入社之后,郭亚婷成了一名手工图书编辑。当她接到将近半尺高的一摞摞纸稿,面对满是各种复杂的钩针类型、折纸原理、刺绣花样时,彻底陷入迷惘之中。“天大地大,图书按时出版最大。”郭亚婷认为自己没有时间迟疑。于是在那段时间里,她“怒买”了500张折纸、20多捆毛线和10余套钩针,根据书稿内容,一针一线、一图一步实践操作,慢慢地,郭亚婷将一张四方的折纸变成一朵绽放的玫瑰,一团绚丽的毛线可以变成一件精美的蕾丝披肩……郭亚婷开始摸到了手工图书出版的门道,她所负责的图书销量也蒸蒸日上。

后来,随着部门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整个团队不断挖掘优质选题。郭亚婷表示,截至目前,部门累计出版了1400多种手工图书,涉及编织、刺绣、纸艺等各个门类。“我们形成了‘买手工图书,就找河南科技出版社’的行业口碑及地位。”

在郭亚婷看来,编辑的成长和图书品牌的塑造是一个“双向奔赴,相互赋能”的过程,热爱是根本。“编辑扎根特色领域,不断提升策划能力,打造精品图书,而每一本双效俱佳的图书,对我们而言,就是一张递给作者最好的‘名片’,作者越来越信任我们,出版资源自然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