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初入职场的小编,或者有志于文字工作的小伙伴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编辑校对这一职业是如何由来的?”这里,带小伙伴们穿越历史,观看编辑校对前辈的前世今生。
在古代,人们将编辑出版学统称为校雠学,所谓“校”,即校正文字书稿为工作内容的方法;雠,仇也,即对错别字疾恶如仇。这是历代编校应有的精神。
1.先秦
先秦竹简书籍中有关校雠的记载是最早的关于编校工作的描述。其将校雠本说成是比勘校对的意思。
2.汉代
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皇家藏书的校雠实践中,第一次归纳总结了校雠理论,涉及了版本考证、文字校勘、史实考订、古籍分类、目录编纂等诸多方面。刘向、刘歆父子堪称编辑校对的鼻祖。
3.唐代
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诞生于唐朝。唐朝的书院是最主要的出书场所。唐代书院的“刊辑”经籍,包括编纂、校勘、出书等,涉及现代行业分工中的作者、编辑、印刷工人的部分工作。古人将这些工作统称为“修书”。
4.宋代
活字印刷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出版的效率。书籍品类和数量大量增长。出于学术影响和商业利益两方面的考量,人们对书稿的加工更为考究。南宋郑樵的《通志·校雠略》为传统校雠学奠定基础。至此,校雠学已经将编辑校对文字图书整理等一系列出书工作都包含到了广义的校雠学之中。
5.元代
到了元代,有越来越多的书院加入刻书之列,刻书事业已经制度化。大多数书院中以“对读校对”“比对校勘”“编类”书板书目等作为日常事务。此时的书院已经很像现在的出版社。
6.明代
明代书院在刻书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远远超越前朝。最为经典的代表是《永乐大典》的编撰。这也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出版编校水平是比较高的。
7.清代
在传统典籍加工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文字、音韵、训诂为基础的校雠理论,校雠工作和理论的发展更加成熟。此时的代表著作有《校雠通义》,至此,校雠学已基本完善成熟,涵盖了编辑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
8.近现代
随着铅字印刷的发展,校对工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此时,校雠学称为编辑出版学。校对工作更加专业,校对流程有了完整规划,如三校一读、核红、印前技术整理等。校对理论也有了创新,如由校异同和校是非等。校对符号、规范用字、图书差错统计方法等日趋完善。
9.现当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编辑校对工作有了质的飞跃。各种排版录入软件、出版软件的产生,也极大提升了出版的效率、品类和质量。编辑出版工作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