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杜一娜)已经出版1100多期,发行总量超两亿册,目前所属全媒体订阅和粉丝量达3890万,作为创刊已85年的老牌期刊,《中国妇女》如何紧随时代脚步,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重要的舆论引导和妇女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如何服务妇联、服务妇女与家庭?6月6日,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綦淑娟在第五十期刊协讲堂上分享了《中国妇女》杂志近几年的办刊实践。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主持讲堂活动。
綦淑娟介绍,《中国妇女》诞生于1939年6月,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本全国性妇女期刊。近年来,《中国妇女》紧紧围绕“国之大者”,聚焦全国妇联机关刊引领服务联系的职能定位,强化内功做优做强宣传效能,深入推动融媒转型向纵深发展,加长发展链条,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提升,目前所属全媒体订阅和粉丝量达3890万。作为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中国妇女》近年来在舆论引导、深耕内容、融合传播、创新营销上探索出不少经验与做法。
綦淑娟介绍,在舆论引导上,《中国妇女》始终坚持政治家办刊原则,通过设专栏、专刊、专题的形式,推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同时传承红色基因,挖掘整理红色历史中的事迹与精神,凸显《中国妇女》杂志的历史纵深与人文厚度。
“内容是媒体的生命。”綦淑娟在讲堂上表示,《中国妇女》始终把深耕妇女议题作为内容生产的核心要义。他们注重洞察女性思想动态,发起话题大讨论,努力做有态度的女性媒体;关注妇女工作前沿领域,担当智库参谋,针对妇女工作领域前沿和热点问题,及时总结工作案例与经验成果,提供前瞻性意见建议;开设“法律生活帮助”等专栏,以案说法,广泛开展普法宣传,为基层维权工作助力。
在融合转型上,綦淑娟介绍,《中国妇女》不断加快推动融合发展升级,建立工作室、项目制、跨部门合作等有效工作机制,配套薪酬和管理改革,进行流程协同再造,形成以产品为中心、新媒体优先的生产制作流程;探索特色直播,把直播间搬进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企业学校等地,展现乡村振兴、乡土文化、非遗传承等内容,同时也与基层政府、基层妇联等共同推出主题直播,展示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和当地风土人情;生产多样态产品,以短视频为龙头,H5、动图、长漫、海报等多种样态新媒体产品齐发力,聚合形成优质内容库,吸引和积累多元化、多层次目标受众。
此外,打造服务型媒体也是《中国妇女》杂志的重要发展战略。据綦淑娟介绍,《中国妇女》主动在全国妇联中心工作中寻找结合点与切入点,高质量服务妇联中心工作;发挥杂志社专家智库及“金纽带”工作室策划执行优势,开展送课到基层、关爱妇女儿童健康、助力脱贫攻坚等活动;联动社会机构,打造“培训+创业平台”模式,为妇女和家庭提供精准化服务。
吴尚之表示,作为一本历史老刊,《中国妇女》杂志探索出不少值得借鉴的办刊经验和做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造内容精品,唱响时代主旋律,精心策划专题,办好专栏、推出专文,浓墨重彩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二是深化融合创新,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以产品为中心、新媒体优先的生产制作流程,探索特色直播,推动业态融合;三是打造服务型媒体,树立良好口碑和形象,发挥专业所长和智库优势,高质量多元化精准化服务妇联和妇女、家庭。